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9文学 www.59wx.cc,恰同学少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别样的内心独白--《知青日记》序言

    这是由300余页知青日记辑成的书稿。在我看来,乃是几十名当年“知青”的内心独白。至今,我已为全国各地许多当年的知青们的书稿写过序了,但是第一次为这种由日记辑成的书稿写序。那么,也让我以日记的方式来写这一篇序吧。

    2011年4月22日上午9点半,我参加了年度的“中华文学写作者年会”。“年会”由中国散文学会、《散文选刊》(下半月刊)、《长篇小说选刊》合办,到会者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写作爱好者,亦主要是诗歌、散文、小说的获奖者。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先生、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翟俊杰、国家广电总局剧本中心主任高尔纯、全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何向阳等到会,并真诚地阐述了自己的文学理念,向获奖者们表达了热情洋溢的祝贺……

    下午,我本是要作一次创作讲座的--但我想,这篇序真是拖得太久了,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说明原因,得到朋友们的谅解,开始在家中读这部书稿。晚饭前,读罢1/3;晚饭后,又读罢1/3。

    今天--4月23日上午,全部读完。书稿中呈现出某些相当有时代认知价值的人和事。如:哈尔滨女知青郝志宏,听了农场干部的动员报告之后,“情绪十分激动,也没和家人商量就第一个报了名”。

    这刚满18岁的中学女生何以“十分激动”呢?因为报告人说:“农场的生活条件可好了,常年吃大米;土豆像香瓜一样大,像倭瓜一样面;天天早上喝牛奶,吃的是白面大馒头。”

    当年,哈尔滨人每人每月才二斤白面,一斤大米,尚未参加工作的儿女一年到头是难得吃上几次大白馒头和大米饭的;普通城市人是根本喝不到牛奶的;春节期间才能往饱了吃几顿。家家户户平时是舍不得吃大米白面的,为春节过得高兴,得月月留存。并且,对上班的人,也总须照顾--隔几天蒸一屉白面与苞谷面两掺的馒头给他们带。若还有老人,更须留存米面在老人生病时改善一下他们的伙食。

    所以可以这么说,农场干部的话,几乎对当年所有北方城市的儿女都有同样巨大的吸引力。

    在当年,吃什么是中国人的第一幸福要素。那么,农场干部有没有“瞎忽悠”呢?也没有。

    北方的大多数农场,口粮确实以面粉为主。每年麦收以后,新面蒸的馒头确实又白又香。土豆也确实很大,很面。至于牛奶,除了奶牛多的农场,一般农场的职工绝不会天天喝到。即使天天有得喝,那也得买。知青每月32元的工资,若天天早上买牛奶喝,每月也就剩不下几元钱了。

    农场干部们还说:“谁报名下乡谁就是革命的,不报名下乡就是不革命,阻挡下乡就是****早走早革命,晚走晚革命。”

    郝志宏“第一个报了名”的“革命行动”没和家人商量,使父母一时乱了方寸。但她是那么地固执,父母难以阻挡。否则,便是有“****之嫌!

    然而,她迁完户口,“走出派出所,我的心里一阵空荡,有些念恋城市,留恋家”,下乡知青专列开动后,“当哭声平静下来,我才品味到对家乡和对亲人的无比依恋,开始号啕大哭。车不停,我哭个不停……我想家,想我那温馨的房间、我的滑冰鞋、我的游泳衣、我的手风琴……”

    列车加水时,她居然偷偷溜下了车,爬上空货车,于半夜回到了哈尔滨车站货场,再坐人力三轮回到家里……

    在当年,她居然有自己“温馨的房间”,有滑冰鞋、游泳衣、手风琴,证明她生活在不一般的家庭里。若是生活在儿女较多的普通人家,大概便没有以上经历了。对于后者,下乡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之事……

    郝志宏当年的下乡过程,相当有故事性地诠释了这样一种时代现象--“激动”乃是“上山下乡”运动中特别普遍的一种动力,对于第一、二批知青们而言,尤其如此。

    与郝志宏的下乡经历相似的还有岳淑霞,她是到了农场之后又跑回家里去的。怎么办呢?城市户口已经注销了,女儿已经属于农场的人了,父亲只有与她共同学习毛主席语录,用“革命”思想再将她劝回去。

    后来,这两名知青,都是坚持到最后一年才返城的。陈忠礼是一名兵团知青,他负责每天敲连队的钟。这是不足论道之事。

    但对于陈忠礼意义重大。

    他在1969年2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当我每天敲钟的时候,我就想到我是为革命在敲钟。早上敲钟是叫同志们起床跑步,上工前敲钟是叫同志们马上去战斗,批判会前敲钟,是号召全体战士们拿起武器和敌人去交锋。我敲的是革命的钟,鼓励战友们在工作中去革命,在革命中去工作。我敲的是革命的警钟,敲得阶级敌人胆颤心慌。革命同志喜欢我的钟声,阶级敌人害怕我的钟声。我敲的是革命战斗的钟,我敲的是对阶级敌人警告的钟……”

    可阶级敌人在哪里呢?刘建生一到农场,就赶上了一场揭发、批判叛徒和特务的群众大会。详细的揭批过程他的日记中并没写到。但我们过来人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对于被斗争的人,那不啻是人生灾难。那种灾难,每使有的人致残、致死,或自杀。我当年在兵团当班长时,我那个班的知青就打死过无辜被扣上“特务”罪名的人。那件事使我当年气愤得辞去了班长,对我那个班的几名知青,我永远难以原谅,也从没打算原谅。两年前,在一次知青战友的聚会餐桌上,我又光火地对一名知青战友斥问:“说!你当年打过人没有?!”刘建生日记中写到的那个“叛徒、特务”侥幸熬过了那个时代,“文革”后得以平反,又当上了教师。但那场批斗会对刘建生的教育是--“誓将农村的‘斗、批、改’进行到底,不获全胜,誓不罢休”。只要思想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似乎便总能在现实之中发现阶级斗争的新动向。一名当老师的女知青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带领红小兵执勤,监查“投机倒把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