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9文学 www.59wx.cc,恰同学少年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怎么改呢?比如河边卵石、树上叶子、豆荚里的豆子,它们天生就是那样的。但它们又可以做成工艺品。做的过程,就要有所选择。选择了还要加工。比如蛋壳做成工艺品,那加工的过程便是创作的过程。你们不约而同选择了高中时期给你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女孩儿来写。

    这没什么不妥。这很好。少女如花,少年如诗,青春期的情愫如自谱的一首歌,一吟三叹地唱来,是值得写的事。

    但你们是否加工了呢?生活中有些事,原本动人,感人,正如上品的雨花石,那是无须加工的。

    但你们经历的那一种青春期的情愫,那一种和女孩儿之间的关系,还不能说是雨花石;而好比蛋壳,须以清漆增加光泽度,须着色,须画上图案,才可成为工艺品。

    你们几乎是仅将经历记录了,只不过记录时注意了修辞而已。而那是不够的,还缺细节、情节、典型性格的刻画及典型语言的锤炼。比如你的《小薇》,在第二段,写到“后来我们的感情升温,每次见面,却又不能不背着大人们”云云。无论就经历本身而言,还是就创作加工而言,以上一段文字中,该有着或可以想出多少新的细节、情节和情愫成分啊……写出来了,以后的思念,才有意味。省略了,仅靠对第一面的描写,难以支撑后来那么忧伤缠绵的思念……

    好比我在点评你的《小薇》时,举到的“人面桃花”的例子,设若诗人崔护,只见了那农家少女一面,再往,未遇,于是题诗,便决然构不成故事。一定是题诗之后,少女遗憾二次失缘,又有三次前往,少女的父亲当面说:“你害了我女儿了!”--于是奔入门中,才构成故事。小说即使不是项链,也起码是用珠子串成的手镯。见过一个珠子串成的手镯吗?那是戒指,是耳环。一篇正宗的小说,须有恰适其量的情节和细节。

    你的《小薇》,在情节和细节之量上,多乎哉?不多也。故不“恰适”也……

    以上写给你的话,也是写给同学大家的。

    《小薇》的构思,更接近诗。将诗转变为小说,不仅是原有成分的溶解,还须添加新的成分。

    因为小说或散文这一类“杯”,是大于诗那一类“杯”的器皿……就以诗词而论吧,让我们来分析李清照因思夫而写的《一剪梅》,词曰:“……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你和某些同学的写作,往往在“花自飘零水自流”处,便收笔了。或以为是含蓄,或因笔力不逮,文气不能继续下去,所以使人读之,总觉一切不够饱满。看李清照,接下来又佳句迭出。她追求的是饱满。“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仍其意难尽,于是再补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还难尽,于是又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千古名句。

    又比如她的《凤凰台上忆吹箫》,词曰:“……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已经“欲说还休”了,还是要继续说,“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就说穷道尽了吗?未也,复加“休休”二字,仍自觉难罢难了,于是再写“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直至最后“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离情别绪,写到此种程度,任谁也不能再多添字了。此时,只有此时,多一字,乃画蛇添足。但少一字、少一句呢?那亦非恰到好处。

    或者你们会认为,词牌要求了句数,不写够不成一首词!错矣。凑句数对李清照还不简单容易吗?她可以笔锋一转写开去呀。但她偏不,一句句,一层深过一层,浓过一层,全写的是那一个“情”字!因为她太明白“饱满”的意义了。

    诗、词这样,小说散文同样如此。这里有一个“饱满”与“含蓄”,浓淡相宜的问题。对写作有一种误解就是,以为“含蓄”便是“点到为止”,以为“饱满”意味着铺张。不然。

    有魅力的含蓄,就是“饱满”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是高度凝练后的“饱满”。好比多种维生素合成的维生素片,每日只需一片,足够了。但人不可以每日只服维生素片而不食蔬果。同样道理,含蓄在文学中不能代替“饱满”,那就只能以“史笔”写作了。

    先有“饱满”在心,后有含蓄在纸。心中无“饱满”,纸上无含蓄可言。那不叫“含蓄”,是苍白,是缺乏“原材料”。

    寥寥数字皆是情,诗句也。

    一个情节甚或一个细节,往往足以撑起一篇散文。但小说又不同,往往需二三情节,多个细节。为了“二三”,胸中要预想“五六七”,优选之;为了多个,写前要有更多,反复掂量,留取最想留取的。

    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只有一块“石子”,便自命一个名,拿出来给人看。这不行。有了那一块,为了将那一块“搭配”得更好看,需再直接或间接地从记忆中、生活中去寻觅。

    总而言之,小裴若悟明白了个中道理,今后定会写出极有诗意的散文和小说!

    我期待着……

    致俞德术同学

    德术:

    在我心目中,你是我们这个选修班上“背景”相当厚实的一名学子。

    “背景”一词,是指你成长的那种家庭环境和农村环境。我绝不崇尚穷困。我是自穷困中长大的,深知穷困对于人类希望快乐的天性是多么冷酷的剥夺。我和你一样,从少年起便担负着很大的家庭责任。我从你身上看到了那一种熟悉的责任感。对父母的,对弟弟妹妹的。你在给我的信中,曾写到你认为自己在尽到那一切责任之前,甚至没有理由和资格谈情说爱,这一点像极了我。我32岁才迟迟结婚。倘我还不结婚,早已超过了结婚年龄的弟弟妹妹,便都将因我而继续推迟婚事。所以你的那一种家庭责任感,我是特别理解的,也特别令我感动。我们选修班的同学,无论男生女生,都是有责任感的。只不过与你所身负的那一份责任感有区别。比如有次我与一名女同学交谈,她说--为了有朝一日回报父母之恩,要求自己必须刻苦学习,希望能获得更高学历,希望由此能在将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收入高些,使父母过上较幸福的晚年……

    这也是一份责任感啊。也令我很感动。这一份责任感,成为学习动力,进而成为以后实现具体人生愿望之动力,我以为是很符合人类美好本能的。我们的周研同学,有次我和她交谈,才知她是贷款上的学。这是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呀。这种志气当然使我感动,使我钦佩。

    从前在中国,在大学,一谈起责任感,便是应为国家怎样,应为民族怎样,应为社会主义怎样。从前和现在,有没有不计小责任--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只心装着某种大责任--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的人呢?可以肯定地回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