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9文学 www.59wx.cc,于谦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清晨的阳光分外明媚,奉先殿笼罩在祥云雾霭中。这是景泰帝登基后的第一个朝会,文武大臣们谁也不想迟到,都匆匆赶在上朝前进人了殿堂。皇上还没有出现在宝座上,等待朝会的大臣们开始交头接耳地议论。先是唧唧喳喳,继而声大得闹闹哄哄。景泰帝已坐在宝座上,人们还在无休止地嚷个不停。

    景泰帝不满地咳嗽一声:“朝堂之上,如此吵嚷,成何体统。”

    人们这才停止了议论,太监金英按例问道:“各位大臣,有何本章要奏?”

    “为臣有本。”随着话音,右都御史陈镒出班。

    景泰帝以为他是弹劾哪位大臣:“准奏。”

    “万岁业已登基,土木堡之败这笔账理应清算了。五十万大军覆没,太上皇蒙尘,这不是小事。”陈镒提出一个尖锐的话题。这是不容回避的。

    景泰帝也觉得提得及时,自己怎就没想到此事:“陈大人言之有理。这次惨败是何原因,何人应承担责任?”

    “王振。”陈镒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他?不是已经死在战场上了。”景泰帝感到这道本奏得没有必要。

    “可他的家小还在,他的余党还在。”陈镒自有他的道理,“像王振这样罪恶累累之人,还不该祸灭九族吗?”

    王直响邦邦地接了一句:“王振的同党余孽应尽行除去,不然文武百官无法放心!”

    二人的话,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满朝文武无不参与进来。本来在朝会前,大家议论的就是这件事,因为王振的死党马顺还在耀武扬威。大家义愤填膺,纷纷开口:“杀其同党,灭他的九族!”

    马顺作为锦衣卫都指挥,也参加了朝会,他自然是大为不满,还拿着以往的派头,对百官喝唬道:“你们嚷什么,哪有一点为官的样子。王公公出征战死是为国家战亡,自当抚恤,怎能还祸及家小?再说这锦衣卫是皇上所立,所有人员俱为皇上效忠,又与王公公何干?你们这样吵闹,实在是太过分了。”

    一时间,大殿上静下来,突然无人言声了。景泰帝也觉马顺的话有一定道理:“众卿,马顺之言对否?”

    “他对个屁!”陈锩率先反击,“如果不是王振弄权,哪有这土木堡之变?太上皇身陷胡邦,百十位重臣死难,五十万大军覆没,还不都是王振造成的?而王振平日里颐指气使,还不是他的死党助封为虐。像马顺这样的恶人,时至今日还不把百官放在眼里,若不铲除怎得安生?”

    “教训他,让他知道天理是有公论的。”王直喊出了动员口号。

    陈镒第一个上前,揪住马顺的袍服便挥拳痛击,王直便凑上前用脚狠踢。百官一见谁也不甘落后,把以往对王振、锦衣卫的不满,全都要发泄出来。人们挤成了一团,你一拳我一脚,有的撕捋,有的捶打,有的够不着也要吐口痰。朝堂上乱成了一锅粥,马顺被大家捶巴得连声告饶,后来连求饶的声音也没有了。像条软布袋一样,瘫倒在地上。

    “还装死!”陈镒往马顺的头部再踹一脚。

    王直过来伸手指试试鼻息:“他没气了,马顺给打死了。”

    “死算是便宜他了。”

    “要不然他该千刀万剐。”

    “让他在菜市口暴尸三天。”

    “干脆扔到野外喂狗。”

    文武百官的仇恨尚未发泄出来,还在愤愤地发表见解。

    锦衣卫的毛贵和王长随,他们不知朝堂上为何混乱得很。二人扒着门探头向里观望,太监金英发现,过去将他二人推进殿中:“各位大人,这还有两个锦衣卫的骨干,兔死狐悲,想要为马顺报仇吧。”

    诸多官员原本就没解气,马顺的死有人还没捞上一拳一脚,这可有了出气的对象,又一窝蜂地围上了毛贵和王长随。又是拳脚齐下,又是一番乱象,你拥我挤唯恐落后,不过一刻钟,这二人也给打得断气了。

    有人喊:“打死了,别挤了。”

    “死了活该!”有人不解气,还过来补一脚。

    三具尸体横躺竖卧摆在了金殿上,一个个几乎都分不清人的模样。屋地上尽是大臣们掉落的帽子、靴子、笏板,有的年过花甲、古稀的大臣们,还在喘着粗气,朝堂上一片狼藉。

    景泰帝紧皱眉头,不住地喃喃自语重复一句话:“这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无人理会皇帝的唠叨,大臣们的情绪还在激愤之中。有人还坐在地上沉思,有人提出新的要求:“王振应当灭族,万岁要给一个说法王直总比别人想得深一层:“众位同僚,王振的侄子王山,还是锦衣卫的同知,他能不为王振报仇?”

    这句话提醒了百官,纷纷挥拳捋袖:“把王山揪来,杀了这个祸害!”

    殿堂上群情激愤起来,人们再次掀起闹事的高潮,只是找不到发泄的对象,像捅烂的马蜂窝乱飞的马蜂,在金殿上无头苍蝇般地瞎飞乱撞。

    面对奉先殿上的失控局面,景泰帝不知怎样处理。愣怔片刻,他起身离开宝座,向后殿走去。

    陈镒先喊叫起“万岁,您不能走,对打死这三个人,对王振的家族如何处理,圣上都得给个说法。”

    “万岁,您不能撂下不管。”王直也呼叫说,“这局面圣上总得收拾景泰帝也不答言,只是加快脚步奔向后殿。一直冷眼旁观的于谦,意识到局势的危险,他还看到王山已在殿外聚集了几十锦衣卫的人,个个钢刀在手,单等一声令下,就要大开杀戒。前面有众大臣挡路,于谦急切地推开拦路者,奋力跑到景泰帝前面,阻住了景泰帝的去路。

    “于大人,你这是为何?”

    “万岁走不得。”于谦说话从来不绕弯子,“朝堂上发生这样的大事,圣上得给百官一个说法。”

    “依于大人之见呢?”

    “百官打死马顺、毛贵、王长随无罪,万岁要亲口宣谕旨。”于谦点拨道,“万岁坐江山,要靠百官拥戴,就应当赏罚分明,王振祸国殃民,罪恶昭彰,他是死有余辜。”

    “这……照于大人所说,若百官要求灭王振九族,又该如何应对?”景泰帝其实是没有主意。

    “万岁,要依臣之所见,至少王振的侄子王山应当获死罪,他身为锦衣卫同知,坏事也没少干。若不处死,百官难以释怀。”

    “杀他一人不难,但这灭九族,朕未免下不去手。”

    “王振虽说罪大恶极,但不至于祸连九族。但为了安百官之心,还是应当灭门。”于谦又加以解释,“其实说给王振灭门,也没有几人获死,王振身为太监,没有几个家小,这样说无非是平息一下人们的仇恨。”

    “好,就依于大人。”景泰帝觉得于谦正直,所作所为光明磊落,是个难得的大忠臣。

    景泰帝坐回九龙宝座,于谦高喊一声:“众位大人,安静了这一声,使得混乱的朝堂秩序登时平复。于谦又冷冷开言:“各位大人,圣上批评大家成何体统不无道理。你们看看自己,袍服不整,冠带歪斜,笏板丢失,须发散乱,这哪里还像个当朝大臣的样子。”

    听了于谦的批评,众人互相看了一下,急忙重新整装,总算有了模样。于谦这才重又导言:“万岁有圣旨颁告,大家要洗耳恭听。”

    景泰帝这才开言:“众卿,王振多年来把持朝纲,是此次土木堡大败的罪魁祸首,万死难辞其咎。马顺、毛贵、王长随皆他的帮凶,众卿在朝堂上将他三人殴打致死,系为民除害为国除奸,乃义举也,甚合朕意。”

    文武百官齐刷刷跪倒:“吾皇万岁万万岁!”

    景泰帝再传谕旨:“锦衣卫同知王山系王振帮凶,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着即凌迟处死。”

    这一决定得到了群臣的更大欢呼:“皇上万岁万万岁!”

    这一场朝堂风波,总算平息下来。

    百官们散朝各自回家,景泰帝也回到了后宫。他不忘先去孙太后处问安。议论起朝堂之事,景泰帝还万分感慨:“太后,若不是于谦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朕就可能失措,多亏于谦将这危机化解“于谦是个难得的忠臣干才,此后万岁要多多倚重他。”

    “儿臣谨遵太后之命。”

    侍立在侧的太监曹吉祥,不禁轻轻地冷笑一声。

    景泰帝由不得发问:“朕与太后交谈,你这奴才为何冷笑?”曹吉祥当即跪倒:“万岁,奴才是不经意间失态,还望恕罪。”

    “说,方才为何发笑?”

    “这,这,奴才不敢讲。”

    “恕你无罪。”

    “万岁,朝堂上的情景传到宫中,奴才和宫女们无不议论纷纷,道是于谦太过霸道,简直是代皇上把一切事做主。于谦他过分了。”曹吉祥边说边偷眼观察景泰帝的表情。

    “你不过一个奴才,竟敢耻笑朕,真是反天了!掌嘴。”景泰帝怒冲冲地看着曹吉祥一下一下地打自己的嘴巴,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自在。在奉先殿上,自己的确有些听任于谦的摆布,有失皇家的尊严,此后再不能让类似情景重演。

    也先在帐中一个人喝闷酒,大碗大碗的马奶酒,他就像倒灌一样倒进胃肠中。他的心中实在是太憋闷了,原以为有明朝皇帝在手,可以无尽无休地从明国那里得到无穷的利益,万万想不到,明国竟然把英宗给废了,这个所谓的“太上皇”在手中,已然是毫无价值,只能是白搭钱干养着。他的心中已有了主意,要把这个太上皇给处理掉。

    眼前六名武士正在跳舞,他们边唱边跳,那豪爽的舞姿,激越的乐曲,战斗性的词汇,都使也先热血澎湃。他眯着有些醉意的双眼,注视着武士们的动作,倾听着他们壮烈的歌唱:

    雄鹰,蓝天上高高地飞翔。

    烈马,草原上放开绳缰。

    勇士,军阵前举起刀枪。.英雄,冲杀勇猛胜虎狼。

    敌人,任我屠宰的羔羊。

    战场,演奏刀剑的铿饼。

    胜利,把凯歌放声高唱。

    捷报,在无垠大漠传扬。

    “好,好,你们下去。”也先挥手令武士们退下,他又呼喊着乃公的名字,“快些滚过来。”

    乃公恭敬地走上单膝跪拜:“太师,呼唤小人有何吩咐?”也先将一个小小的葫芦瓶递过去:“给你,毒蜘蛛的干粉黑魂面。”

    “太师,小人一向循规蹈矩,没有犯下死罪呀。”乃公怕了。

    “熊样,不是让你吃的。”也先现出狞笑,“这是让那个朱祁镇用的。”

    “太师的意思是,要了明朝皇帝的命。”

    “手脚利索点,别留下痕迹。”也先叮嘱,“他死后用绳子吊起来,伪造成自杀身亡。”

    “小人明白。”乃公领命离去。

    乃达腋下夹着一杆长枪,在英宗的帐外巡逻,自从英宗被废成为太上皇以后,也先把英宗的护卫兵丁全给撤了。对英宗的待遇也一落千丈,过去是王爷的供给,现在连牛羊也不如,仅仅保证不被饿死而已。乃达也情绪低落,因为他没有便宜可占了,好在有时英宗还不时有些小物件巴结,否则可真是倒八辈子血霉了。

    乃公蔫蔫地走过来:“兄弟,你还好吧?”

    “凑合吧。”乃达摸出一个玉坠,“哥你看,这是朱祁镇头晌给我的,大明皇宫的东西,准也错不了。”

    “要说这姓朱的,也算是个明白人,还算送个人情,要不然就全白瞎了。”乃公叹息连声。

    “哥哥,你今日怎么想着来看我?”

    “为兄刚领了个闹心的差事。”乃公掏出葫芦瓶,“这里面是黑魂面,是要朱祁镇的小命。”

    “啊!”乃达吃一惊,“是太师让你下手?”

    “还会有谁?”

    “这,这是真的。”乃达免不了要为英宗说好话,“按说这大明的皇上,是个挺和气的人,他身边的稀罕物件,差不多全给了咱们。真要坏他的性命,你就能下得了手?”

    “为兄我也有些不忍心,他不是一般的汉人,他是大明的皇帝啊。”乃公只有叹气,“可有什么办法,太师的命令,比大汗还要厉害,要不对他下手,我们就没命了。”

    “这难道是他命该如此。”

    “兄弟,给他烧壶奶茶。”乃公比画一下手中的葫芦瓶,“把这个掺和里头,让姓袁的和他一起走。”

    乃达即去烧好了奶茶,乃公把黑魂面抖进了足有一大把,然后提着奶茶壶走进了帐内:“太上皇帝陛下,这些日子你也没吃到好东西,我这特意给你弄了一蠱奶茶,你快趁热喝了,也好驱驱寒气暖暖身子。”

    英宗没有多想:“难得你兄弟二人,对我一如既往,等朕有朝一日得返朝中,一定重重报答二位。”

    乃公斟上两杯,那奶茶冒着热气,散发出一股带膻带腥的香味:“二位’请共同饮用。”

    袁彬晃晃头:“我不喝。”

    乃公明白,袁彬不喝他还要费事:“袁将军,怎么,还疑心哪?”

    “这倒不是,”袁彬的回答,令乃公、乃达二人汗颜,“太上皇多日未曾见着荤腥,这奶茶留着让太上皇一人独享吧。在下作为臣子,怎能同太上皇分食。”

    “袁将军真乃大大的忠臣,”乃公劝道,“你就喝吧,以后我还会再给太上皇弄来。”

    “袁彬,你的情意,朕已心领,你还是同朕共用。”

    “不,为臣决不会从陛下口中夺食。”

    “你若不喝,朕亦不喝。”英宗与袁彬僵上了。

    伯颜帖木儿从帐外进来,他走路就像重槌擂鼓一样,地都咚略直响。他把手里的两只兔子扔在地上:“太上皇,这是本王打猎打到的,难得的野味,给你拿来炖着吃。”

    乃公笑着解释:“王爷,太师巳有明令,不许太上皇再进荤腥。小人不敢有违命令。”

    “胡说!本王给的与你何干?袁将军拿去炖了。”伯颜帖木儿见他们都不说话,“这是怎么了?”

    “没,没什么。”乃达有意引话,“是家兄为太上皇烧好了奶茶’而袁将军不喝,要留给太上皇,他二人就僵住了。”

    “一杯奶茶还值得这般谦让,喝,本王以后供你奶茶就是。”伯颜帖木儿端起了茶杯。

    “不可!”乃达上前拉住伯颜帖木儿的手,“王爷,你不能喝。”

    “怎么,本王难道还不配?”伯颜帖木儿又想喝下奶茶。乃达不松手:“反正你不能喝。”

    伯颜帖木儿见乃公的眼神有异,不由得警觉起来:“你老实对本王说,这奶茶是否有异?”

    乃公不好明言:“王爷,你就别喝了,这是太师赏给太上皇的。”

    “乃达,你说,这奶茶莫非大有文章。”

    “是,是……”乃达还是难以说出口,“王爷还是问我兄长吧伯颜帖木儿拔刀出鞘,架在了乃公的脖子上:“速对本王明言,不然就要了你的狗命!”

    “王爷饶命,小人实说就是。”乃公吭吭昧哧地告知,“太师让小人在奶茶中投毒。”

    “啊!”英宗大吃一惊,“好险,朕差一点就丢了性命。”伯颜帖木儿顺手将奶茶扬在地上,土地上腾起一股白烟:“对待大明皇帝,怎能如此心狠。”

    乃公心有余悸:“王爷,小人未能完成任务,太师会要小人的命。”

    “你无须多虑,一切有本王做主。”伯颜帖木儿吩咐,“乃达,你立刻为太上皇把两只野兔炖上,本王这就去见太师。”

    也先的酒还未饮罢,伯颜帖木儿进得大帐,劈头便问:“兄长,是你要坏朱祁镇的性命?”

    也先反问:“乃公得手了?”

    “被我制止了。”

    “你’怎能如此,坏我的大事。”

    “兄长,你大不该投毒。朱祁镇还是有用之人。”

    “他巳是太上皇,业已分文不值,新皇帝都没意思接他回去,这样一个废人,我们留他做甚。”

    “兄长,朱祁镇虽已被废,毕竟不是平常的俘虏,他是孙太后的亲子,朱祁钰的亲兄,虽然不是王牌了,但他还是张有用的牌。”

    “我看是没有利用价值了。”

    “至少上阵冲杀时,让他在前边挡炮火箭矢还管用吧。”伯颜帖木儿再三劝道,“还是留下他,何时要杀,还不是兄长您一句话。”

    “好吧,权且让他多活几日。”也先对弟弟明言自己的打算,“为兄已调集十万大军,待人马到齐,即向明朝发起强攻,让席不及暖的朱祁钰手忙脚乱,再用朱祁镇做挡箭牌,我军必获全胜

    一旁侍立的喜宁为也先斟上马奶酒,然后说话了:“太师同意王爷不杀朱祁镇,真是英明之举。进攻大明朝,还是用得上的。”

    “咳!”也先把酒杯重重一暾,“我还为军事进攻犯愁呢,这大同和宣府,是我军进攻大明的必经之路,可这两座城池,都险要坚固易守难攻,且其守将郭登、杨洪,又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用计也不奏效,强攻更难取胜,实在是令本太师头痛。”

    喜宁嘿嘿一笑:“太师,活人还能让尿憋死。”

    “这么说,你有道法。”

    “太师,可知道朱元璋的儿子朱棟,如何从侄子朱允炊手中,夺得了皇位?”

    “起兵,发动所谓靖难之役嘛。”

    “他是抛开河北、山东,从北京打到南京,太师也可以直接打到北京啊。”喜宁指出,“这不是等同一理吗。”

    “可,我瓦刺大军难以逾越大同、宣府这两处屏障,还不是枉然。”也先双手一摊。

    “太师,奴才说过,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喜宁是有意卖关子,直到此时才点明主题,“大军弃大同、宣府于不顾,改打紫荆关直趋北京。”

    也先被点醒悟:“绕道直取紫荆关。”

    “可是紫荆关之险,也不亚于大同、宣府,那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伯颜帖木儿并不看好此策。

    喜宁还想要在瓦剌受到重视与重用:“太师,王爷,此番进军要秘密进行,不能走漏风声,我军突然出现在紫荆关面前,让守将孙祥手足无措,这样,那个朱祁镇就派上用场了。”

    伯颜帖木儿恍然大悟:“哎呀,真是妙计!”

    也先已然赞同了这一方略:“喜宁,看起来此番出征,你还得任我大军的内帐参谋。”

    “谢太师夸奖,小人定当竭尽忠诚。”

    “拿下北京,事成之后,你还会得到更大的封赏。”也先冲着伯颜帖木儿一笑,“弟弟,那时说喜宁是开国元励不过分吧。”

    “学学那个和尚朱元璋,给喜宁也封个侯爷当当。”

    也先亲手倒上一杯酒,送到喜宁手上:“来,为了我瓦剌大军顺利拿下紫荆关,顺利到达并占领北京,干了此杯。”

    喜宁受宠若惊:“承蒙抬爱,小人怎敢与太师、王爷共饮。”伯颜帖木儿并未举杯:“兄长,我军便到达北京,怕也拿不下明国的国都,弄不好,各地勤王兵到,别再把我们围困在城下,反让明军给包了饺子。”

    “王爷多虑了喜宁以内行的身份,对双方的军情作了详尽的分析,“朱祁镇出征,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已将京城三大营的兵力悉数带走,而今京城仅剩下几万人的老弱残兵,北京附近又无兵可调,从南方调兵,就得相当长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北京城内军粮有限,便有兵也无粮。所以说眼前是灭明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看起来,我们是有必胜的把握啦。”

    “小人以为,至少也有八成胜算。”

    伯颜帖木儿也将杯中酒喝下:“但愿如喜宁所言,我瓦剌军攻占北京,复我大元故国。”

    紫荆关的守备都指挥孙祥,手下有一万兵马。据守这素称天险的雄关,他从未有过丢失的担心。在他看来,这紫荆关就是固若金汤。每日里照常巡视,肋下挂着宝剑,满脸严肃的表情,从来不苟言笑的他,在部将和兵士面前,有着绝对的权威。瓦剌虽是在土木堡侥幸得胜,但离他这里尚远。而且谁都明白,瓦剌进兵必走大同和宣府,除非是傻瓜才会绕远攻打这万夫莫开的紫荆关。阳光将万里无云的天空照耀得一派灿烂,使得这初冬的天气显得如暖洋洋的早春。孙祥在城楼上向北方眺望,眼界中有一队人马如长蛇螺动,蜿燦向关前涌来。孙祥不由得一惊,他竭力睁大眼睛,要看清那飘动的旗帜。不好,分明是瓦剌的军旗在舞动!啊,瓦剌人马为何来到自己的紫荆关前。他传令下去:“紧闭关门,禁绝任何人等出入,全军做好战斗准备。”

    敌人的队伍渐行渐近,孙祥也看得更加真切。觉得突出的两人是汉家打扮,特别是为首之人,身着黄色龙袍。这二人就是英宗与袁彬,他们更加向前些,袁彬对城头喊道:“城上听了,太上皇到此,快叫孙祥出城接驾。”

    “你是何人?”副指挥回问。

    “在下校尉袁彬。”

    “怎么答复?”副指挥又问孙祥。

    “这,若不出迎,对太上皇即为不忠。若开城接驾,瓦刺趁机抢城,紫荆关就要难保。,’

    “孙将军,城万万丢不得。”副指挥告诫,“关城失守,便是死罪,兵部和万岁都不会饶恕。”

    “可是,太上皇早晚也要回朝,如若慢待必然惹恼太上皇,对我日后的前程也大为不利,还是要接驾为宜。”

    “敌人抢城,你待如何?”

    “无妨,我自有道理。”孙祥在城头上高声传话,“也先,本将军问你,可是想用太上皇为饵,趁机夺我关城?”

    “非也也先编了一套假话,“朱祁镇变身太上皇,对我瓦剌巳毫无利用价值。而今本太师是诚心实意要送他还朝,只要孙将军付我万两白银即可。”

    “诚心送还太上皇,为何不前往大同、宣府,反倒要舍近求远来我紫荆关,显然你是另有所谋。”

    “孙将军,大同、宣府守将不听劝告,执迷不悟,不肯出城。故而我绕道来此,将这富贵送予将军。”

    “你以为本将军就好骗吗?痴心妄想。”

    “孙将军,而今这太上皇在我处只是一块烫手的山芋,我恨不能立刻出手,所以要价不高,只一万两白银足矣。”

    “你这个圈套,明为万两白银,实为抢我紫荆关,也先,你就别做白日梦了。”孙祥将阴谋点明。

    “孙将军,如若不信,待我收到银两后,可以先行退兵。”

    “此话当真?”

    “绝无虚妄,不信,你派的送银人,可以监督。”

    孙祥其实是真想把太上皇救回来立上一功,听到也先承诺退军他动心了:“也先太师,可要言而有信。”

    “你就派人送银便是。”

    孙祥当即提出了一万两库银,命副指挥押送出城,并叮嘱副指挥千万不能上当。

    副指挥见了也先,并不急于交银,而是对也先说:“太师,既然你允诺退军,孙将军叮嘱末将礼送一程,十里开外,再行交割不迟。”

    “你这是留个心眼,怕我收银后抢关。”也先笑了笑,“好,本太师就让你监督我军退走。”

    副指挥押着万两银子,同也先及其大军一道退走,行出至少五里路远近。孙祥料到无事,立即带领几百军士,开关出城,见了朱祁镇下马跪地就拜:“末将孙祥叩见太上皇陛下,太上皇万岁万万岁!”

    “孙将军免礼,我们快些进城吧,免得也先反悔或带兵杀回来。”英宗急得催马向前。

    “好,我们立刻进城。”孙祥也担心发生变故,言罢,他起身搬鞍踏镫就要跨上战马。

    “杀呀!”突然间,从西侧的树林中,上万人马冲杀出来,为首者正是伯颜帖木儿。他手中的开山斧高高举起,一色的马军,就像霹雳闪电一样直奔城门前冲杀过来。他们是事先背着英宗埋伏的,早已定下夺关之计。

    英宗疾呼:“孙将军,快快入城关闭城门。”

    孙祥喊道:“袁将军,你快保太上皇进关,让我来抵挡瓦剌军。”

    说话间,瓦剌军业已冲到近前,孙祥举枪便刺,伯颜帖木儿挥动巨斧砍下,双方在关前杀得天昏地暗。交战中,副指挥回马救援,怎料到也先也已带兵杀回。不及副指挥到达瓦剌军身后,便已被也先挑落马下。孙祥见也先回师,深知不是对手,奋力杀开一条血路,只带十数骑落荒而逃。

    也先带兵抢进紫荆关,关内的守军无不四散奔跑。英宗与袁彬自然也就重新落人也先手中,瓦剌军几乎没受损失,就轻易地据有了天险紫荆关。

    喜宁凑到也先面前,既想讨好也想领功:“太师,怎么样,小人所料不差吧,这比走大同、宣府省事多了。”

    “本太师给你记上一功,”也先其实是一种期待,“若能如愿拿下北京,少不了你的封侯之赏。”

    “北京陷落已在意料之中,只是尚需一番苦战,太师要准备半数人马的死伤。”喜宁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态,“也许不等大军到达,新皇帝朱祁钰就巳逃到南京去另立新都去了。”

    “哈哈,这是最为理想的结果。”也先得意地笑出声,“但愿朱祁枉是个明白人,早早地迁都。那本太师就与他隔江而治,权且饶了他一命。”

    喜宁却不希望是这种结局:“太师,要乘胜追击,不能让朱祁枉喘息,当一鼓作气,一统中华。”

    “那是,那是。”也先口中不得不敷衍,心里却骂道,这最可恨的就是叛徒,明朝竟用王振、喜宁这样的人,岂有不败亡之理?等这小子没用了,得尽早把他除掉,免得他日后再用同样手段对付我。

    也先已埋下要杀喜宁的心思,而喜宁还像哈巴狗一样摇尾乞怜,大做他的升官发财梦。

    北京保卫战清晨的朝会同往常一样,在静鞭声中开始。与以往不同的是,坏消息不断传来。新皇朱祁钰眉头紧锁,因为形势对他主政的大明王朝太不利了。十万瓦剌铁骑竟然突破了紫荆关,正在全速向京城推进。而瓦剌前进路上的关城的所有守将,没有一个人能与瓦剌抗衡,败报一日数起送进京来,人们似乎巳听见了瓦剌马军的铁蹄声。市面上人心惶惶,上朝的文武百官们更是提心吊胆。也难怪朝野一片惊慌,因为实力对比明摆着,京城里已无可用之兵,瓦剌气势正盛,北京城几乎没有任何防御能力,瓦剌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攻占北京。

    景泰帝身为最髙统治者,他必须对战守拿个主意,可他实在没有主意:“众卿,面对严峻的形势,该如何应对瓦剌的进攻,请各抒己见。”

    侍读学士徐有贞早已按捺不住:“万岁,臣有本启奏。”

    “徐大人只管讲来。”

    “万岁,北京地处瓦剌进攻的要冲,而今敌锋正锐,而我方缺兵无粮,实在不是瓦刺的对手。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暗,而南方明亮。万岁当避其锋芒,迁都南京,彼处乃我大明隆兴之地,又有长江天堑,瓦剌不习水战,他的马军优势尽失,而我军可获胜矣这一番话说得似乎有理,左都御史杨善首先响应:“徐大人所言合情在理,北京城内眼下只区区几万老弱残兵,无法与瓦剌对敌,南迁当是上策。”

    大都督纪广紧跟着附和:“万岁,臣的手下部队,从未经过战阵,只不过是守城门的料,绝难对阵瓦剌铁骑,与其城破被俘,莫如及早迁都。”

    太常卿许彬也有同感:“万岁,徐大人夜观天象,这天象示警不可不信。太上皇御驾亲征前夜,徐大人也曾观天象,曾预言将有大败。太上皇不听,坚持出征,致有土木堡惨败。这血的教训不能不记取,南迁实为可行之策。”

    景泰帝心中犹豫不定,南迁固然可以躲过一时风险,但刚刚即位就做个逃跑的皇帝,毕竟是脸上无光。可一时间朝堂上的舆论竟是一边倒了,还没人对南迁提出反对意见。

    “万岁,主张南迁之人皆该杀!”于谦出语掷地有声,他也不管会开罪多少同僚。

    景泰帝一见自己的兵部尚书开言了,便鼓励他深谈下去:“于大人有何想法,请道其详。”

    “万岁愿做偏安之君吗?”

    “祖宗留下的基业,怎能轻易拱手送予敌人?”景泰帝说的是真话,“朕要青史流芳,至少也要做个孙权。”

    “万岁如果南迁,将会被国人视为逃跑,将如何面对国人?万岁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徐有贞等人之言,是陷万岁于昏君懦夫和不义,万岁切不可走此绝路。”

    徐有贞不服气:“于大人,你认为仅靠京城这些残兵,就能对抗瓦刺铁骑?”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作为兵部大员,守土保城是我的天职,我自然会与敌人血战到底。”于谦态度决绝。

    “于大人与敌血战,你能保证万岁安全无虞?”徐有贞向于谦叫板,“如果战败,陷万岁于胡人魔掌,你将是千古罪人。”

    “万岁在,人心齐,斗志高,泰山移,敌人颓,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于谦面向景泰帝,“万岁,臣以身家性命担保,圣上和北京城,及全城民众安全无碍,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于大人有必胜的信心,朕也绝不会临阵脱逃!”景泰帝的豪情被激发,“朕命你为京城防卫总指挥,全权处理相关事务,各地兵马任凭调遣,对各级武将有生杀予夺之权。”

    “臣谢主隆恩。”于谦拜谢之后说道,“臣请万岁开释在天牢中待罪的一位大将。”

    “但不知他是何人?”

    “石亨。”

    “他,在与瓦剌的交战中大败亏输,全军尽没,而他个人抛下部队不顾,得有苟全性命。这样的败军之将,要他何用?”

    “万岁,石亨骁勇善战,上次之败,原因众多,非他一人之过。且他熟知瓦剌战术,眼下是用人之际,当许他戴罪立功。若不能胜敌,再杀不迟。”

    景泰帝想,刚刚给了于谦偌大权力,第一个请求若即见拒,岂不令其寒心?便说:“于大人既如此期许,朕就准你所奏。”

    “谢万岁“于大人即请安排迎敌事宜吧。”

    “臣一切皆已了然于胸,万岁但放宽心。”于谦踌躇满志地投入了备战之中。

    军事会议在兵部召开,几位侍郎如数出席。会场上还有从天牢中刚刚释放的大将石亨,他对于谦是感激涕零。试想一个待斩的囚犯,而今又成了颇受器重的大将军,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又是多么大的恩情。路上,石亨曾眼含热泪地对于谦表忠心:“于大人,末将此生会永远为您效劳,做牛做马,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而于谦则是冷冷地回应:“放你,是万岁英明决策,本官举荐你,愿你勇敢杀敌,报效国家。”

    石亨第一次领略了于谦的为人,此刻他站在于谦侧翼,轻易不敢多嘴。于谦向各侍郎下达命令:“立即征调河南备操军进京,征调南京和山东的备倭军赶到北京,征调江北的所有运粮军进京,征调宁阳侯陈撤指挥的浙军进人北京。这些人马总和约有十一二万人,再加上京城现有的人马,加起来可数至二十万,这兵力便足以抵御瓦剌军的攻势。”

    石亨毕竟是统兵大将出身,他还是能发现问题的,而且,他觉得于谦对他有救命之恩,如果不及时指出而看笑话,那是对不起于谦的。石亨开口说:“于大人,有一件大事,末将不能不做提醒。”

    于谦始终是冷面,他不苟言笑,轻轻地点明要害:“石将军想要说的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正是,正是。大人虽未曾领兵打仗,却是娴熟兵法,末将佩服。”石亨说的是真心话,“京城存粮原本有限,再涌人十几万人马,一旦瓦剌围城’无粮之军安能守城,大人还当早有准备。”

    “依石将军看,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似乎无法破解。”石亨对双方的战略态势作了详尽的分析,“有粮的城镇唯通州离北京最近,然距离也有数十里,小股部队运粮,难免受到瓦刺军的攻击,不止粮食被劫,而且部队损失。若用大部队运粮,则北京城防空虚,敌军趁机进攻,京城就有可能被攻破,而今实在是处于两难之间。”

    于谦微微一笑:“这有何难,命令各地进京勤王的备操军,一律经通州进人北京。所有队伍在通州带足自己所需的粮草,京城内不予供给。”

    “高明的办法。”石亨听后赞不绝口,“既解决了缺粮之难,又无须派军押运,一举两得。于大人真天才军事家。”

    “不要给我戴髙帽子。”于谦依旧是绷着脸,“众将听令,京城九门,现派你尔等分兵把守。”

    “请大人分工。”众将齐声静听下文。

    “陶谨将军防守安定门,刘安将军守卫东直门,朱瑛把守朝阳门,西直门由刘聚守护,正阳门交李瑞将军,崇文门刘得新将军防守,宣武门汤节将军把守,阜成门归顾兴祖将军守卫。以上诸门一律不得有失!哪个丢失城门,不止本人问斩,还要全家连坐!”

    “遵令。”众将响亮地回答。

    石亨忍不住说:“于大人,京城九门,还有个最重要的德胜门,您还没有分派,瓦剌从北方来,此门是为要冲,而且向来德胜门牵动全局。末将愿当此重任,以报大人救命之恩。”

    “本官已说过多次,是报效朝廷是报皇恩。”于谦有些不喜,“此德胜门,事关北京生死存亡,故而由我本人防守,大将石亨副之。德胜门如若有失,我二人甘愿连坐。”

    “大人,您乃全军总指挥,怎能如末将们一样分配守城之任呢?”石亨是信心十足,“就交给末将一人便可,我保证德胜门就是瓦剌敌军的葬身之地。”

    “石将军,本官身为兵部尚书,自当冲锋在前责任当先,不能只要求下属。我和你们同等对待。”于谦说得傻锵有力。

    众将齐声赞道:“我等心悦诚服。”

    整个北京城动员起来,备操军也都相继来到,粮草亦源源运至。守城的箭矢、磘石、滚木,在城头堆积如山。原有的几万残兵,看到各地援军陆续开到,也都增强了信心。全城升腾起必胜的勇气和力量,而今大敌当前,人们也都从未有过地团结一心。

    明正统十四年0449〕十月十一日,也先的十万大军进逼北京城下。也先没有分兵,而是全军集中于德胜门外。他打的是如意算盘,意欲不战而屈大明之兵,要兵不血刃地获取最大的利益。

    也先在他的宝帐内,皮笑肉不笑地面对英宗:“太上皇陛下,北京就在眼前,你的皇宫就在城内。你想不想回到你那金碧辉煌的宫殿呢?”

    “朕时刻都在想着还朝。”

    “那就让他们来接你。”

    “你不放还也是柱然。”

    “此番,本太师诚心实意放你走。”

    “那朕现在即回去。”英宗站起来,“袁彬,头前带路。”

    也先笑了:“太上皇,大同、宣府不开城门,北京会为你打开吗?何况我这里还有十万大军。”

    “既如此,你又何必讲这些废话。”

    “不,本太师放还你的意思没变。”也先这才点明主题,“你给孙太后、朱祁钱他们写下一道旨意,向他们晓以利害。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败亡,而今你京城内不过几万残兵,何苦再作无谓的牺牲?劝他们识时务,开门献城,本太师保你们荣华富贵。”

    “太师,你意是想我大明国投降。”

    “就是这么个意思。”

    “痴心妄想!”英宗断然回绝。

    “别把话说得那么死,要留有余地。”

    “太师,你要打便打,这种圣旨我是不会写的。”

    喜宁一旁又出主意:“太师,你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若不写先让他见血,不信他就不要命了。”

    “喜宁,你个狗太监,也不怕天打五雷轰!”袁彬跳脚痛骂。伯颜帖木儿反对喜宁的办法:“兄长,太上皇毕竟曾是一国之主,怎能用这种下三烂的手段对待?让他写信,让明国派人前来议和就是。”

    也先想了想:“太上皇,你可同意写信,让明国派人来议和?”

    “这样的圣旨,朕可以书写。”英宗将信写好,交予也先,“太师看过,如不反对,可令袁彬送入城中。”

    也先担心袁彬暴露瓦剌军的实力:“我看不必,且命乃公用箭射入城中,自会送达天听。”

    英宗的信从德胜门射进城里后,很快便转到于谦手中,他当即进宫向景泰帝和孙太后奏闻。景泰帝的态度是不希望英宗还朝,他婉转地说:“也先又耍什么花样,他根本没有诚心送还太上皇。”

    孙太后对亲生儿子身陷瓦剌自然是不甘心:“不管怎么说,太上皇已到北京城下,可说是近在咫尺,我们宁可委曲求全,还是要把他接回才是。”

    景泰帝不好直接反对,他寄希望在于谦的不同意见:“于大人,依你之见,该如何对待?”

    “太上皇落到这步田地,是他误用王振造成,但总还是万岁的兄长,还是要派大臣与也先谈判。若是金银能够换回太上皇,臣以为无论花多大代价也都值得。”

    于谦这番话令景泰帝失望,可孙太后大为赞赏:“于大人所言,甚合哀家之意,万岁当派国使前往。”

    “谁去合适呢?”景泰帝试探着说,“李实轻车熟路,还令他为使如何?”

    孙太后感到李实对英宗返国态度不积极:“李大人上次为使一事无成,我国大臣众多,此次何不更换另选贤能。”

    景泰帝对于谈判,内心只是想糊弄一下:“此番便派两人为使,中书舍人赵荣和通政司参议王复。”

    “万岁,怕是也先嫌他二人官位低微。”孙太后担心地说。

    “这有何难,”景泰帝早有打算,“效仿上次李实出使的惯例,给他二人晋升官职便了。”

    “但不知升任何职?”

    景泰帝略加思索:“王复升为右通政,赵荣晋职为太常寺卿。二人皆从七品升为四品,这官职不低了。”

    孙太后又没主意了:“于大人,他二人合适否?”

    于谦觉得无所谓:“太后,且让他二人去了解一下瓦剌的底细,然后我们再作道理。”

    赵荣与王复就这样作为国使,出城前往瓦剌军中。也先早已做好准备,特意让英宗穿上龙袍,还在腰间挂上一柄宝剑。二人走进,向英宗跪拜:“太上皇万岁万万岁!”

    喜宁一见进来的两人从未见过面,便在也先耳边轻声嘀咕:“太师,此二人以往从未上朝,定然是弄两个小官前来蒙您。不信您可问问。”

    赵荣对也先一拜:“参见太师“请问贵使官居何职?”

    “下官为太常寺卿。”

    “几品官?”

    “正四品。”

    “此前官位是何?”

    “下官现在是正四品的太常寺卿,太师休问从前。”赵荣不再回答也先问话了,“请问,要我太上皇还朝,你有何条件?”

    “问条件,你能答复吗,你说了算吗?”也先以不屑的口吻说道,“告诉你朝孙太后和皇帝,换成官大能做主的人再来谈判。”“太师,下官身为国使,是代表国家而来,你不该如此藐视,这是对国使的不恭,有失交往礼仪。”赵荣对其言行予以驳斥。

    “你二人分明是没有上朝资格的小官,朱祁钰临时给你们个四品,跑这来滥竽充数,还指责本太师有失礼仪?分明是你明国有辱我瓦剌的国格,是你们失礼!”也先越说越气,“若想让太上皇还国,回去告诉孙太后和皇帝,换于谦和王直做国使,否则免谈。”

    一直没开口的王复开口了:“太师,让我二人回去,只怕万岁就不会再派国使了,你将悔之不及。”

    “本太师坚持,非于谦、王直不谈。”也先变得格外强硬起来,“除非孙太后不想再见到他的儿子,你们可以不再谈判。”赵荣、王复被赶了回来。于谦对此毫不奇怪:“这本在意料之中,要准备也先狗急跳墙。”

    景泰帝问:“他会怎样?”

    “携太上皇为挡箭牌,向各门发动攻击。”于谦分析道,“这很可能是也先的杀手锏。”

    孙太后急了:“那,太上皇岂不有性命之忧。”

    “是啊,”景泰帝一副无奈的样子,“投鼠忌器,我军该如何回击瓦剌军的进攻。不打,敌人便会攻进城来,若用炮火回击,便可能伤及太上皇,甚至会危及太上皇的性命。”

    “太后,万岁,依臣之见,必须真打。”于谦毫无顾忌,直言不讳。

    孙太后一听便急了:“于大人,你这是不管太上皇的生死了景泰帝心中自是满意:“于大人为何必须如此?”

    “京城与太上皇孰轻孰重,北京城中的二十万大军、数十万臣民,与太上皇一人相比孰轻孰重,自然是天下为重万民为重太上皇为轻。”于谦真是敢于直言,“我们不能因顾忌太上皇一人的性命,而被也先趁机攻破北京!”

    “如此说,于谦,你是宁可让太上皇死在我们自己的炮火下了!”孙太后已然发怒了。

    “太后,臣还有下情回禀。”于谦深入分析,“只有敢打,太上皇才有生还的希望。臣以为,也先是不会听任我军把太上皇击毙于阵前的。他还要用太上皇换取更大的利益。只要我方一开炮,也先必定把太上皇保护起来,这样,也先的阴谋便不攻自破。”

    孙太后也不好再表示反对,战术方针就这样决定了。

    也先在营中左等右等,也不见明国再有使者到来,他实在沉不住气了,便把不满与烦恼全都发泄到英宗的身上:“太上皇陛下,看起来你是八十斤面做一个寿桃,废物点心一大个,彻底的没用了,不会再有人接你还朝了,你干脆自己找根绳吊死算了。”“朕还不想死,”英宗自有他的主张,“孙太后乃朕的生母,她断然不会弃朕于不顾的。”

    “你若不想死,那本太师就杀了你。”也先咬牙切齿,“军粮有限,不能让你这无用的废物再靡费军粮了。”

    “太师,既然要姓朱的死,何必您亲自动手。”喜宁笑嘻嘻凑上前,“小人有一妙计,可保北京落入太师之手。”

    “快说说看,你有何髙招。”

    “太师,用朱祁镇做炮灰,不信他们真敢炮轰他们的太上皇。不敢开炮,瓦剌的勇士不就攻进了北京?”

    “你有这绝招,为何不早些献出?”

    “太师,小人这不刚刚听到你欲置朱祁镇于死地,这才顺着太师的意思,想到了这条必胜的妙计。”

    “传令下去,集结两万精兵,把朱祁镇推在前面,立即向德胜门发起猛攻。”也先特地加上一句,“不要管他朱祁镇的死活。”瓦剌军终于列开阵势,向北京发动了进攻。英宗和袁彬由乃公、乃达押着,行进在最前面。此刻的英宗,别说是皇帝和太上皇,现在连小兵也不如。充其量不过是也先手中的一个棋子,任人随意摆布。

    城楼上的石亨看得真而又真,部下的炮手发问:“石将军,敌人越来越近,我们再不开炮,瓦剌军就要登城了。”

    “可是,太上皇在其中,若一开炮,打中太上皇,这罪过谁承担?”石亨不知如何是好。

    “本官承担一切。”于谦闻讯已快步跑上城来,“听我的命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