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9文学 www.59wx.cc,大地狮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朗西斯。培根在论善与性善中说:“因为善是上帝的特性,并且如果没有这种德性,人就成为一种忙碌的,为害的,卑贱不堪的东西,比一种虫豸好不了许多。”这句话说得过于保守,何止是成为“忙碌的”如果人性不是向善,而是向恶,人间的厮杀将永无止境,根本没有和平的丝毫空间,人类早就灭亡了,甚至可以说,人类根本就没有出现在地球上的理由。可见,人性向善的“砝码”绝对重过人性向恶的“砝码”尽管我们无法判断到底重了多少,但即使重了一点,地球这个“天平”也将逐渐导向和平,使众生之间和谐相处,共享宇宙间的资源。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良心是一种教育的产物,而且就绝大多数的人来说,良心能够被训练得按照教育者们的意图去赞同或反对某些事务。”这话虽然相当具有真实性,但人类绝对不会愚蠢到教育下一代要“向恶”教育他们要喜欢杀人放火,这无异于自取灭亡,不符合生存逻辑。因此,人性向善是宇宙间的真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改写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一句话:我思故我在,我在故“善”在。

    当然,对于人性“恶端”的防微杜渐,人类也不能掉以轻心。无论是东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还是西方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无论是东方法家的法、刑、术、势,还是西方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用法制来规范情欲,无不是为了遏制“恶端”的生发。

    二、宗教善恶观

    宗教的善恶观,基于在信徒中推行的方便,一般都比较简单,例如基督教的“人性原罪说”佛教的“缘起性空说”而且,只要信徒相信,就会起到实际的效果。像基督教认为,多行善事的人,会得到神的拣选,死后进入天国,作恶多端的人,死后将进入地狱受罪。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多行善事的人,最终会进入极乐世界,多做恶事的人,难免就会进入畜生道、恶鬼道受尽果报。这些教理简单易懂,只要人类相信,自能起到“趋善避恶”的作用,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谐。

    对于宗教这种善恶观,我们不能武断称之为迷信,许多宗教有很完善的系统理论来支持其观点。佛教有一个很有名的“油与石头”的故事说:

    佛陀率领僧团居住在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位年轻人时常来听佛陀讲经说法。有一天,年轻人愁容满面,见到佛陀就泪水涟涟。

    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年轻人说:我父亲生病过世了,我很难过!他是个很好的人,为什么无法活得长久呢?

    佛陀慈祥地说:你不是时常来听经吗?

    年轻人说:是啊!只要您在这里讲经,我都会来听。

    佛陀讲经

    佛陀说:既然如此,你应该听我说过生老病死、人生无常的道理。人来世间,岁数总是有限啊!

    年轻人说:这些我都知道!可是我并不觉得父亲已经年老了啊!

    佛陀解释:生命的长短,不是以岁数而定,而是他在人间的缘有多长,生命就有多长。

    年轻人又问:父亲舍此身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请您一定要为我父亲加持,让他能够往生天堂,否则为人子的我会很不安!

    佛陀觉得此时说再多道理也没用,因为烦恼已占满年轻人的心,于是便说:难得你这么孝顺又有心,我答应为你父亲加持,但是你必须依照我说的方法去做。

    年轻人很高兴地答应了。

    佛陀请他去拿两个壶过来,其中一个壶灌满油,另一个壶则放一些石头。佛陀说:来!现在我们去河边,你赶快去叫你的亲人及邻居一起过去。

    年轻人很高兴地召集亲友一起来到河边,依佛陀指示,将两个壶轻轻地放进河里,然后将壶打破。放石头的壶被打破后,石头随着壶的碎片沉下去;而放油的壶,虽然碎片下沉,油却浮上水面。

    佛陀请年轻人和周围的人用虔诚的心来祈祷——让油下沉,石头上升。所有的人面面相觑,觉得岂有此理?因为不论如何虔诚祈祷,也无法让石头浮上水面,或让油沉下去。

    见大家议论纷纷,佛陀微笑地说:行善就像把油放在壶里,造恶就像在壶里放石头;当生命终了,善业会往上浮升,恶业则向下沉沦,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不是靠人加持就可以往生好的境界,就如同石头无法靠着祈祷而浮上水面。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佛教的教理更像一种对宇宙规律的描述,很具有科学性,一如西方人所说的“理神论”认为上帝在造好宇宙万物之后就撒手不管了,留给自然法则来管理。宗教中的自然法则注重的是因果律,你种什么,就得什么,你想要有善果,就需要有善行,而你自己的作恶所造的恶果,也需要你自己来品尝,因果丝毫不爽,就像中国的易经。坤卦文言中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种善恶法则也可以说相当严谨周密。

    三、宇宙自然的选择

    古今中外,对“性恶与性善”进行探讨的思想家可谓不计其数,中国有代表性的有:孔孟的“性善论”、告子的“性可善可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扬雄的“性善恶混说”、董仲舒和韩愈的“性三品说”、王安石的“性无善无恶说”;西方有代表性的有:苏格拉底的“无人有意作恶论”、柏拉图的“理智、激情和欲望的统一论”、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与兽性论”、马基雅维利的“人性恶劣、易变论”这些关于人性的学说探讨莫衷一是,都有其立论的合理基础与推理的逻辑性,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论是否承认“善端”与“恶端”的说法,这些正统的学说所要达到的效果,无不是力图发展人性的“善端”遏制人性的“恶端”只要这些哲学思想不是提倡“自杀”不是提倡让人类共同走向毁灭。换句话说,这些学说的目的都在劝人向善,劝人为善,从而让人类这个族群更好地生存在地球上。

    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叫做“刺猬法则”很能说明人类探讨性善与性恶,并形成各种理论学说的目的:

    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十几只刺猬放到户外的空地上。这些刺猬被冻得瑟瑟发抖,为了取暖,它们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相互靠拢后,刺猬身上的长刺又让彼此不堪忍受,很快又各自分开了。挨得太近,身上会被刺痛;离得太远,又冻得难受。没过多久,刺猬为了抗寒又逐渐靠拢。经过多次的摸索,它们逐渐找到了一个适中的距离,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伤。

    刺猬法则

    这很形象说明了一个道理,人类仿佛刺猬,为了生存的更好,发展了各种哲学理论,让人类保持“适中”的距离,既能互相帮助,又不相互妨碍彼此的私人生活空间。人虽然是群居性动物,但也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动物,所以,彼此间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

    可见,对于至今依旧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人类来说“人性向善”是宇宙间的公理,而“劝人为善”是一切哲学所想达到的效果,这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人性论的伟大所在。孟子“人性向善论”的更加伟大之处在于,其指出了人类只要真诚面对他人和世界,就能发挥人人皆有的“良知良能”使“善端”发芽,从而在现实生活中“扬善避恶”而“扬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回报,一种生命的快乐享受,无需寄托于来世,并且人类一旦进入“为善”的轨道之后,就会发现这种由真诚所引发的内在力量源源不绝,形成良性循环,越是为善,越是拥有由内而发的力量。中国的老子有一句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尽量给予别人,自己反而大量丰富。物质有时而穷,精神却愈用愈多。印度悟道的哲学家奥修也说过:

    不要成为一个乞丐,至少就爱而言必须成为一个国王,因为爱是在你里面一个无穷尽的品质,你想给多少,你就有多少,不要担心它会竭尽,不要担心有一天你会突然发觉:'我的天啊!我已经没有爱可以再给予了。'

    爱不是一种数量,它是一种品质,爱这种品质会因为你的给予而成长,而如果你抓着不给,它就会死掉。如果对它很吝啬,它就会死掉。所以对爱而言,要成为一个真正挥霍无度的人!不要担心你的对象是什么人。认为我只要将爱给予某些具有特定品质的人,那真的是吝啬头脑的概念。

    从最近几年来人们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这种道理的真实性。这几年来,中国可谓多事之秋,地震、洪水、干旱等灾难接连不断,这些外界的因素不断引发人们内心的“善端”促使很多人为灾区捐钱、捐物,力所能及献爱心。这些内心真诚、充满爱心的人们,在为善的举止中,不是感到自己失去了什么,而是突然间感受到了生命的充裕,感受到了“奉献”的愉悦,感受到了“越是给与,就越是拥有”的道理,人们一时间仿佛都成了哥德所写的“浮士德”——浮士德和魔鬼谈条件,魔鬼给了他人类所能拥有的一切宝贵东西,包括财富、知识、聪明等,浮士德都不感到满足,他思考之后,发现自己最想要的就是:帮助别人。“人性向善”的宇宙真理在中国的大地上演绎出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美丽情感剧。

    此文至此,我已经把“人性向善”的逻辑在自构的系统中完成,作为地球人类的一员,我只想表达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可以探索宇宙真理的生物,作为可以规划生命轨迹的“万物之灵”一定要遵守宇宙自然的选择——人性向善。让善的“种子”在宇宙中发芽、开花,并结果,为了众生万物,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更是为了当下正在享受生命的我们!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