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59文学 www.59wx.cc,东东一郎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小巷深处访“怪杰”

    兴化古城内巷子窄而多,要不是路人的指点,我还得在这曲曲折折的小巷深处不知所措。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燮的故居,宛如一位历经风尘的老者,就紧挨着东城门内,安坐在那条小巷的拐角。真是好怪的人,好怪的路。

    这是苏中里下河地区的一处普普通通的旧式民宅,前后仅两进,古朴而雅洁。走进这似乎远离尘世的板桥先生故居,只见一方青砖铺就的天井,墙角那一簇不折不弯的青翠瘦竹,一两块昂首冲天的怪石,构成了一幅活脱脱的“竹石图”见我端详着故居那厚实的木门,一位热情的郑宅街坊邻居指指划划着向我介绍说,原先郑家住的却是草屋,大门是柴扉,门前有道大河,河上有板桥,再稍远处便是一望无垠的乡间一片水汪汪的垛田了。早先的垛田是美的,但垛田又是很贫穷的。不知怎的,我油然想起了郑燮曾有一封家信提起过:“兴化有三郑氏,其一为铁郑,其一为糖郑,其一为板桥郑”如此想来,当年这里的人们“以取鱼捞虾,撑船结网为生”住破屋,吃秕糠,过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日子。而其时的郑板桥家,虽非官宦之第,然而门槛比铁郑、糖郑们稍稍高一些,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早年只是这样的耕读人家,才能有读书求学的机会。但是,象这样的人家,家底甚薄,生活艰辛,终究贫困危机总是始终伴随一生的。可以想象,郑板桥早年所居非常简陋,晚年经济状况才略有好转,因为他毕竟是“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的清官。也曾阅读过板桥家书中所言,旧日的郑宅恐怕未必有如此今日所见的整齐与洁净罢。

    座北朝南的乃是“郑家大堂屋”也曾是“郑家私塾”堂屋的上方悬着刘海粟题书“郑燮故居”木匾一块,堂屋正中长几上陈列有郑板桥全身古铜色塑像一尊,栩栩如生。我们细细地端详着这位“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清癯的面庞上,仍是一副忧国忧民的神态,身着长袍、手执画稿的七尺傲骨,仿佛铮铮作响。东西两面壁板为翠竹漆画,饶有雅意。屋里的一副手书木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上联:“秋从夏雨声中入”下联:“春在寒梅蕊上寻”怪哉,为何上联不用“春”而反以“秋”为首字?听馆内工作人员说,这里面别有一番寓意。据考,郑板桥44岁中进士,一直待职闲居,50岁那年,才被朝廷派任山东范县县令,可谓中秋之年,晚成之器。其间,曾随乾隆帝东游泰山,被征召为“书画吏”在当时,天命之年,本可凭其才其位,圆滑处世,然而他秉性刚直,对悍吏贪勒的人事深恶痛绝,终于仅做了十年的七品官,便因赈济饥民,为民请愿,得罪权贵,被查办撤职,两袖清风地告老还乡,仍是“二十年前旧板桥”以鬻画卖字度日。朝北下屋三间,门额上嵌有板桥手书“聊避风雨”四字砖刻;东、西两边厢房,分别有两件人们熟识的手书横披,均长约三尺,阔约尺余,一是“吃亏是福”一是“难得糊涂”篇幅相似,字体相同,堪称姊妹,颇有哲理,表达了板桥的“怪诞”性格,同时也寄寓了对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与辛辣讽刺。

    郑燮,号板桥。他能诗词,擅书画。细品故居中所陈列的作品,以兰、竹、石居多,且以画竹最为出色,不论风竹、雨竹、或是新竹、老竹,均层次分明,形态逼真,其恣纵、秀逸、清劲的风格,一扫泥古之腐气。其实,郑板桥所画之竹,不以人为师,而以自然为师,鲜有独到之处。前人所画之竹,均为他曾揣摩过。然而,郑板桥画出的却是以情画竹,以情写竹,情满于竹,展示你眼前的往往不是一两三枝瘦瘦的竹竿,而是一种人,一种品格,一种真趣,一种追求和一种力量。他的书法,亦以画法入笔,融合真、隶、行三体,别创他自诩的“六分半书”其一撇一捺,尤似竹叶临风,又似兰草含笑,且挥洒自如,力透纸著,虽字形放肆无羁,但整篇却浑然一体,错落有致,恰似乱石铺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的诗句,道出了自已创作上的艰辛和艺术上不倦求索、精益求精的精神。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作品十分贴近当时的下层民众,他曾自称“用以慰天下之劳人”这在封建社会不能不是石破天惊之举。故居中,他的一幅润格引起从多参观者的瞩目“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品读之后令人忍俊不止。其实,郑板桥公开笔榜,实则是填平了在艺术上当官的士大夫与民间的画工们的一种鸿沟,既是把艺术品推向市场的一种惊世骇俗之举,也是对其时现实愤懑而又无奈的一种选择方式。

    东西房陈列有郑氏祖传钱柜床、站柜、书桌、洗脸架,壁上悬满板桥木刻楹联,书画墨迹及遗物;庭院东侧为小书斋,是板桥当年读书作画处,陈设古朴典雅。凭窗可览,窗前小影婆娑,兰花小吐,充满了诗情画意。东厢房,乃郑板桥的卧室。我环顾四壁,仅一床一桌一柜,粗拙简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倒映在纸窗上的竹影发出沙沙的微响。此情此景,令人不由低吟起板桥先生散淡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步出小巷,沿路西行,这里以板桥为名的店铺居多,住户以板桥字画装饰为荣。不远处悠悠飘来一曲板桥道情的优雅旋律,抑扬顿挫,令人如痴如醉。想来,盖地方民众十分敬重郑板桥的为人和他“高尚的灵魂”现代气息与板桥遗风揉合在一起,更使兴化沾上了这水汪汪的灵气。

    家乡的荻芦

    我的故里,在苏中里下河地区是出了名的“锅底洼”河岸上,沟渠边,总是生长着一丛丛、一簇簇不同凡响的“芦苇”家乡河沟纵横,湖荡遍布,出门见水,无船不行。当年这里十年九涝,每年夏季的汛期,这里成了一片汪洋泽国,许多庄稼无法耕作。然而,适宜在这里蓬勃生长的植物,也许就是它们了。

    在我的映象中,家乡的芦苇品种与其它地方绝对不同,青叶特别地阔,苇杆特别地粗,既有点像竹,又有点象苇,故家乡人将这有些特别的芦苇品种就叫“荻芦竹”

    荻芦竹对当地人的用途很大,不仅是很好的燃料,而且可人工编制成芦芭,芦帘等等,是很好的建房材料和农田保温设施。属于荻芦竹一生中的有两个重大节日,一是端阳,那时,淡淡清香的芦苇为人们奉献出自己碧绿似玉的宽阔叶片,作为包裹粽子的外衣,其味其汁早已渗入那浓浓的粽子,成为诱人食馔;二是重阳,因为此时此节“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荻芦竹也进入收割期了。

    其实,我心中喜爱的还是那深秋里开放的荻芦花。

    特别是当你站在那深秋的芦滩时,那一片又一片素洁银白的荻芦花在瑟瑟的秋风中苍凉而凄美地摇曳着。它就象我的乡人一样,淳朴无言,厚实无华,从容而又愁然,宠辱而又不惊,这些不竟让人怦然心动。因为这是一种甘于淡泊和寂寞且再普通不过的花絮。荻芦花永远依赖着日精月华,风霜雨露生存繁衍着。它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十分知足而谦卑地感激着自然的恩泽,永远以一种虔诚的姿态,膜拜着这里神奇的天宇、土地、河流。

    在那个难忘的秋晨,我踩着满地的白霜,独自一人来到北城郊辽阔的芦滩旁。放眼眺去,浅浅的河水映照着旷远的蓝天,游云在风中纷飞,大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苍凉之感。大片大片白茫茫的荻芦花与高天洁白的云朵相映相辉,眼前的这芦花竟触手可及,而在遥远的白云则不得不望之嗟叹了。世上总是有许多“远”与“近”的繁复深邃命题,在这里却被诠释得如此简单明了,大自然的造化将万物神奇巧妙地相融相合起来了。太阳刚刚从云端里钻出来,就把淋漓尽致的光辉泼墨般地在芦荡里,成片的显得十分苍黄苇杆在风中顽强地挺立,想必,那初时的葱绿和粗壮锋芒,现时已与游云和流水一起隐匿在岁月的深处中。

    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走到近前,伸手扳折一枝高长而又肥硕的荻芦花,轻轻地弹去它那苇杆叶上的细密的霜露,将那令人心动的灵物带回家中,插入书房中那只旧的花瓶中,自己的心绪不由也随之那尚且湿润的花絮悠悠微动起来。在一方小小的书室中,有一枝白得有点耀眼的荻芦花,加上一杯热气腾腾的清茶,满桌飘着墨香的书稿,该是何等的温馨意境啊。

    眼前这枝荻芦花,犹如一位平凡的村姑,默默无语地陪伴着你读书,若用手背去摩挲,感到的是非常异样的冰凉滑腻,柔若无骨,大有一种特别的“红袖添香”之感。此花的许多动人之处,就在于她的朴素之美,抽出的花絮细长柔韧,蕴含着一层浅薄微湿的淡淡灰紫,令人不知不觉幻感之中,这荻芦花一俟盛开,盈眼便是一团亮丽毛茸的洁白了。

    时下正值冬至时分,清冷而如银的月光,映照在这枝白似雪的荻芦花上,便更显现出一种典雅的极致,令人在这溶溶的月色之中愈见一种柔若纯情的村姑的风姿。这景致,极易让敏感的心灵游向远古的诗经里优雅的叙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一朵从古至今仍然多么无奈的爱情之花。然而,眼前这荻芦花却肯定不会懂得这令人动容的呤唱,它自身存有的只有一种坦然,一种依着季节轮回的更替抽穗扬花的坦然,并在一派日月清辉之中如镀了一圈银白的光晕,端庄地承受自然的光润露泽。流淌至今的河流依旧潺潺东逝,荻芦花不为所动;一年一度的雁阵迁徒轮回,芦花只是痴痴地廝守着脚下的这块土地。或许它深深懂得,所有的使它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诱惑,一切只能归于凋零。它的这种慧根与定性,不得不令我等意欲轻易背弃故乡的人羞容自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